大國之間的科技競爭不僅僅表現為科技硬實力的比拼,更是科技創新組織方式和治理模式的競爭,必須用完善的制度防范化解風險、有效應對挑戰,加快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
科技創新與產業創新融合的基礎是增加高質量科技供給、融合的關鍵是強化企業科技創新主體地位、融合的途徑是促進科技成果轉化應用
發揮科技創新的強勁引擎和戰略支撐作用,推動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深度融合發展,走出一條從科技強到產業強、經濟強的創新發展新道路
文 | 黎青山
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決定》(下稱《決定》),深刻闡述了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重大意義和總體要求,擘畫了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戰略舉措,是指導新征程上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綱領性文件,具有劃時代的偉大意義。《決定》對深化科技體制改革作出部署,強調加強創新資源統籌和力量組織,推動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融合發展。為我國深入推進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加快建成世界科技強國指明了前進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在中國科學院微小衛星創新研究院,科研人員在做愛因斯坦探針衛星的熱試驗(2023年7月20日攝) 中國科學院微小衛星創新研究院供圖
準確識變 科學應變 主動求變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把科技創新擺在國家發展全局的核心位置,高度重視科技創新,強調中國式現代化關鍵在科技現代化,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是中國式現代化建設的關鍵。這是黨中央從實際出發、洞察時代大勢、把握歷史主動,不斷開創中國式現代化建設新局面作出的重大決策部署,我們要深刻認識、準確把握推進科技現代化的重大意義和歷史使命。
準確識變,洞察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時代大勢。當前,科學發展進入大科學時代,技術創新進入前所未有的密集活躍期,工程科技成為推動人類社會發展的重要引擎。以人工智能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術成為核心驅動力,多領域加速實現群體性突破,科技創新與產業創新深度融合空前加速,創新鏈產業鏈資金鏈人才鏈深度融合,深刻改變人類社會生產生活方式,推動生產關系變革。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是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強國建設、民族復興偉業的關鍵時期,必須抓住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歷史機遇,以更加健全的體制機制增強我國科技競爭力引領力,形成體系化競爭新優勢,在全球創新版圖和經濟格局重塑中搶占先機。
科學應變,把握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突破的關鍵。當今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加速演進,國際格局和國際體系正在發生深刻調整,全球治理體系正在發生深刻變革,國際力量對比正在發生近代以來最具革命性的變化,世界之變、時代之變、歷史之變深刻影響全球秩序和發展格局。科技創新成為國際戰略博弈的主要戰場,圍繞科技制高點的競爭空前激烈,“脫鉤斷鏈”“小院高墻”等外部遏制打壓,對我國科技創新帶來嚴峻挑戰。大國之間的科技競爭不僅僅表現為科技硬實力的比拼,更是科技創新組織方式和治理模式的競爭,必須用完善的制度防范化解風險、有效應對挑戰,加快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
主動求變,發展新質生產力推動高質量發展。高質量發展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首要任務。發展新質生產力是推動高質量發展的內在要求和重要著力點。科技創新是發展新質生產力的核心要素,是引發生產力躍升、生產關系調整和創新資源配置的關鍵。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必須構建支持全面創新體制機制。深化科技體制改革,加強科技創新特別是原創性、顛覆性科技創新,發揮我國超大規模市場引領作用,提升科技創新成果向重大場景轉化效能,加快推動科技成果轉化應用,培育發展新質生產力的新動能。
明晰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融合的基礎、關鍵、途徑
推動高質量發展、培育壯大新質生產力,必須扎實推動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融合發展,明晰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融合的基礎、融合的關鍵、融合的途徑。以深化科技體制改革為根本動力,破解制約科技發展的體制機制難題,為中國式現代化構筑強大物質技術基礎。
融合的基礎是增加高質量科技供給。我國是全世界唯一擁有聯合國產業分類中所列全部工業門類的國家,工業體系全、品種多、規模大,具備雄厚的產業基礎。多年來,我國制造業取得了偉大的歷史性成就,走出了一條中國特色工業化發展道路。但我國制造業總體上仍處在全球價值鏈中低端,關鍵核心技術、工業基礎能力、高端產品供給等方面存在短板弱項。
加速科技創新與產業創新深度融合,要聚焦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的重點領域和薄弱環節,針對集成電路、工業母機、基礎軟件、先進材料、科研儀器、核心種源等瓶頸制約,明確戰略目標方向、加大重點科技領域投資、組織重大研發項目、協調多元主體合作、擴大國際科技合作、改革體制機制以激發科研人員活力。大力推進數字產業化和產業數字化,加速制造業產業模式和企業形態變革,以高質量的科技供給夯實制造業發展基礎。積極運用新技術改造提升傳統產業,推動產業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加快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發展,壯大實體經濟創新發展新動能。前瞻布局未來產業,豐富未來產業應用場景,構建未來產業生態。
融合的關鍵是強化企業科技創新主體地位。推動科技創新與產業創新深度融合,要進一步強化企業科技創新主體地位,著力構建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產學研深度融合的基礎能力創新體系。完善中國特色現代企業制度,培育更多世界一流企業,打造一批具有世界先進水平的產業集群。充分發揮科技領軍企業在國家戰略科技力量體系中的重要作用,支持大企業主導、中小企業參與,聯合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共同建設協同創新平臺,增強平臺創新活力,促進以企業為主體的多元主體融通創新。發揮科技型骨干企業引領支撐作用,引導科技型骨干企業建設高水平研發機構和平臺,超前布局產業前沿技術和顛覆性技術。開展專精特新小巨人和單項冠軍企業培育工程,鼓勵中小企業按照專業化、精細化、特色化方向,形成堅實的基礎產品和技術供給載體。積極推動企業和科研機構建立研發與標準同步的工作機制,將自主知識產權融入技術標準,加速自主創新的核心技術轉化為技術標準,增強核心競爭力,搶占市場制高點和主動權。
融合的途徑是促進科技成果轉化應用。依托我國產業基礎優勢和超大規模市場優勢,破除制約科技成果轉移轉化的障礙,推動科技創新與產業創新深度融合。以超大規模市場優勢、豐富的應用場景促進自主攻關產品推廣應用和迭代升級,使更多科技成果從樣品變成產品、形成產業。建立上中下游互融共生、分工合作、利益共享的一體化組織新模式,形成科技與產業結合“一條龍”的研發和成果轉化模式,有效解決高質量科技成果少、落地轉化難等關鍵問題。聚焦小試、中試、試驗驗證、檢測檢驗等工程化“市場失靈”階段,集聚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等創新資源,形成資源共享的“一盤棋”。加強科技金融協同,健全科技金融體系,引導金融資源向科技創新領域集聚,完善長期資本投早、投小、投長期、投硬科技的支持政策,努力形成科技、產業、金融良性循環。建立適應發展需求的評價機制體系,營造良好的創新生態環境,形成導向明確、精準科學、規范有序、競爭擇優的科學化社會化市場化評價機制體系。
打通從科技強到產業強、經濟強的發展路徑
《決定》對深化科技體制改革作出系統部署,我們要進一步提高政治站位,強化責任和使命擔當,堅決把思想和行動統一到黨中央決策部署上來,發揮科技創新的強勁引擎和戰略支撐作用,推動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深度融合發展,走出一條從科技強到產業強、經濟強的創新發展新道路。
加強國家戰略科技力量建設。突出國家戰略需求,優化定位和布局,完善國家實驗室體系,形成定位準確、布局合理、優勢互補的國家戰略科技力量協同機制,增強國家創新體系一體化能力。錨定保障產業鏈安全和滿足市場急迫需求,以科技領軍企業牽頭關鍵核心技術攻關,圍繞應用技術瓶頸問題系統部署力量、統籌配置資源,促進應用技術再創新,實現關鍵核心技術攻關取得重大突破。注重發揮高水平研究型大學作為我國基礎研究的主力軍作用,大力推進戰略性、探索性、應用性基礎研究。發揮國家科研機構在產業關鍵共性技術供給方面的骨干作用,持續深化產業關鍵共性技術研究,提供產業共性技術的基礎資源和動力,為重大科技攻關集聚創新資源,幫助解決科技領軍企業的標準制定、專利布局、工業基礎平臺建設、產業延鏈閉環建圈等創新生態及資源問題。
確保產業鏈安全自主可控。圍繞重點產業鏈,找準關鍵核心技術和零部件薄弱環節,集中優質資源合力攻關,進行“補鏈”“固鏈”“強鏈”,保證產業體系自主可控和安全可靠,提升產業鏈安全性穩定性。實施產業基礎再造工程和重大技術裝備工程,以夯實產業基礎能力為根本,以自主可控、安全高效為目標,加快基礎領域關鍵核心技術創新突破,全面提升基礎產品質量和競爭力,加快補齊基礎零部件及元器件、基礎軟件、基礎材料、基礎工藝和產業技術基礎等瓶頸短板,突破一批標志性、戰略性重大技術裝備。圍繞產業鏈現代化組織開展鏈式創新、鏈式升級,部署產業基礎高級化攻關行動。開展全產業鏈協同攻關應用能力建設、產品全生命周期創新能力建設和政策全流程創新支撐能力建設,在實現產業鏈現代化的進程中,提升產業基礎水平,實現產業基礎高級化。
強化工程科技引領作用,支撐科技成果轉化與產業升級。充分發揮工程科技實踐性、創造性、系統性和帶動性作用,在重大工程的技術、結構、組織分解中,找到“真問題”,以應用研究倒逼基礎研究,促進基礎研究與應用研究、成果轉化融通發展。堅持系統思維,以系統工程理念開展有組織的原創性攻關,全面提升關鍵核心技術攻關效能。完善行業共性技術供給體系,優化國家重點實驗室、國家工程中心、國家制造業創新中心等共性技術研究機構布局,加強企業技術創新中心、工業實驗室建設。加大跨行業共性技術能力供給,擴大共性產品和技術外溢。支持跨行業共性技術平臺、試驗驗證平臺和公共服務平臺建設。加強資金投入和支持力度,發揮政府產業基金的引導作用,引導各類社會資本投資產業基礎領域的重點和薄弱環節,實現以資引資和產業、資本、人才、政策全面集聚的良性循環。
(作者單位:中國工程院戰略咨詢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