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新甘肅】
□ 江德斌
有MCN機構利用人工智能程序日產上千篇虛假新聞,導致大量不實信息在網上病毒式傳播;某小說平臺賬號依靠AI“創作”,每日更新十幾本電子書,行文卻邏輯不通、辭藻空洞;醫學論文因使用AI生成的虛假配圖而被撤稿……當前,AI生成、偽造或篡改文本、圖片、音頻和視頻的現象越來越普遍,大量粗制濫造、真假難辨的“信息垃圾”,引發了關于“AI污染”的討論。(10月22日《新華每日電訊》)
在科技日新月異的今天,人工智能(AI)以其強大的數據處理和生成能力,正逐步得到廣泛應用,滲透到生活的方方面面。然而,一些由AI“創作”的內容,缺乏真正的創意和深度,行文邏輯混亂,辭藻空洞無物,甚至于存在胡編亂造、偽造新聞的情況,卻憑借強大的算法推薦和社交媒體的傳播力,迅速在網絡上病毒式擴散。
“AI污染”的危害不容小覷,它不僅污染了信息環境,降低了信息的質量和價值,還加劇了信息過載和選擇困難的問題。在海量且真假難辨的網絡信息面前,人們往往感到無所適從,容易被虛假信息誤導、蒙騙,還會產生焦慮和恐慌情緒,甚至被虛假信息“綁架”,淪為被別有用心的人利用的工具。此外,“AI污染”對青少年的價值觀和行為模式,也會產生負面影響,引導他們走向錯誤的信息消費和創作道路。
事實上,在AI生成技術誕生以來,就不斷出現使用AI生成虛假新聞、篡改內容的行為,造成了惡劣的社會影響。如今,世界已進入數字信息“眼見不一定為實,耳聽不一定為真”的時代,聲音、視頻、圖像等多模態AI“深度偽造”內容的出現,營造出越來越多的虛假信息迷霧,有數據顯示,2023年AI深度偽造欺詐激增30倍。比如近期曝光的“成都天價拆遷”造謠事件,便是由AI軟件生成的典型虛假新聞。
面對“AI污染”這一新挑戰,需要采取積極有效的措施應對。要加強法律法規建設,明確AI在內容創作和傳播中的法律地位、責任邊界,對利用AI進行虛假信息傳播和欺詐的行為進行嚴厲打擊。監管部門盡快完善AI創作標準,明確使用AI生成技術創作的內容,必須在顯著位置予以標注,并采取區塊鏈等可追溯技術,一旦出現虛假內容、違規行為,則依法予以嚴懲。
同時,“用技術對抗技術,用魔法打敗魔法”,加快探索應用AI新技術應對AI虛假信息,實現高效識別、預防攔截、追根溯源等,讓AI虛假信息無處躲藏。提高公眾的信息素養和辨別能力,教育引導如何識別AI生成的內容,避免被虛假信息所誤導。還要鼓勵和支持高質量的AI內容創作和應用,推動AI技術與人類智慧的深度融合,共同營造一個健康、有序的信息生態環境。
本文來自【新甘肅】,僅代表作者觀點。全國黨媒信息公共平臺提供信息發布傳播服務。
ID:jrt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