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日報記者 鄧暉 唐芊爾 周世祥 張亞雄
“開學啦!”又一個新學年如約而來。校園里,處處是歡快躍動的身影,時時有清亮悅耳的讀書聲。
從小學、中學到大學,從教學、科研到實踐,一幅教育報國強國、人才蓬勃生長的美麗畫卷,正在華夏大地上徐徐展開。
“要健全全員育人、全過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體制機制,不斷培養一代又一代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2018年9月10日,全國教育大會召開,習近平總書記出席會議并發表重要講話,從黨和國家事業發展全局的戰略高度,擘畫了教育強國建設的宏偉藍圖,開啟了辦好人民滿意教育的新征程。
教育是民族振興、社會進步的重要基石!6年來,教育戰線扛起為黨育人、為國育才的崇高使命,著力培養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為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奠定堅實的人才基礎。
培養品行高尚、有理想追求的人
“你是中國人嗎?”“是!”“你愛中國嗎?”“愛!”“你愿意中國好嗎?”“愿意!愿祖國繁榮富強!”金秋9月,南開大學新生開學典禮上,誓言響徹云霄。
89年前的南開大學始業式上,著名教育家張伯苓面對全體師生發出“愛國三問”。新時代的南開園,每逢開學典禮,新生在校長帶領下重溫這“三問”,已成慣例。
理想指引人生方向,信念決定事業成敗。習近平總書記語重心長:“我們培養的人,必須樹立共產主義遠大理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
2018年全國教育大會召開以來,教育戰線始終堅持把立德樹人作為根本任務,矢志培養品行高尚、有理想追求的人。
從《深化新時代教育評價改革總體方案》出臺,到大中小學思政課一體化建設指導委員會成立,再到《關于加快構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體系的意見》印發……一個個方案舉措,逐步筑牢辦學治校的政治根基。
大中小學各學段全面使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學生讀本》;全國高校開設“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概論”課、統編教材使用全覆蓋,以“概論”為核心的課程群不斷完善……一本本教材系統深刻,精準推進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入腦入心。
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大學習領航計劃連續7年實施,“尋訪重溫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考察足跡”“習近平總書記與大學生在一起”等活動持續推進……一堂堂“大思政課”生動有用,激勵青年學子在時代洪流中踐行青年擔當。
一本本備課筆記,批注之細、修改之勤令人慨嘆;一幅幅手繪圖、一面面創新板書,透射出深沉的育人情懷……一批批教師勤學篤行,不斷錘煉培根鑄魂的能力本領。
學之愈深,知之愈明,行之愈篤。廣大學生愛黨愛國愛社會主義的思想基礎更加鞏固,聽黨話跟黨走的決心更加堅定。
培養勤學善思、有過硬本領的人
雖年近期頤,但兩院院士、北京理工大學教授王越仍躬耕講臺,時常與青年學生回顧優秀科學家的成長歷程:“他們正是依靠學生時代扎實的學習功底,結合工作實踐探索鉆研,作出了卓越貢獻。”
培養時代新人,夯實學業是基礎。“要努力構建德智體美勞全面培養的教育體系,形成更高水平的人才培養體系。”習近平總書記多次論述。
把高質量發展作為教育事業生命線,6年來,一場場教育“質量革命”持續深化,學生的基本素質和核心能力不斷增強。
德智體美勞全面培養的育人體系全面構建,“核心素養”成為學生發展關鍵詞——
廢舊瓶罐、破乒乓球、塑料吸管,華麗變身為“流浪氣球”“會飛的垃圾桶”“水火箭”。借助這些自制教具,河南省固始縣張廣廟鎮第一小學科學教師張建濤播撒科學種子。
蓬勃發展的,不只是科學教育。新修訂的教育法將“勞動”納入黨的教育方針,持續推進體育教學改革,健全美育課程體系、實施美育浸潤計劃、開展青少年讀書行動……學生全面發展的育人生態逐漸形成鞏固。
教材教法持續更新,“更好地適應時代需求和學生發展特點”成為育人改革風向標——
打開今年秋季學期投入使用的義務教育三科統編教材,時代氣息撲面而來:語文教材中,新增了反映黃文秀事跡的《青春之歌》;歷史教材中,可“探訪”良渚古城等最新考古成果;道德與法治教材專設“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單元,引導學生增進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認識認同……
守正出新的,不只是課本。推動學科交叉融合、優化模塊化課程體系、實施項目式教學……越來越多學校開展教學改革,讓學生綜合素養不斷提升。
教育數字化變革不斷推進,知識學習新樣態撲面而來——
從成都市到康定市,最快也要3個半小時車程,但從成都七中教師提問到康定中學學生回答,卻可以實時呈現。得益于智慧教育云平臺建設,山里娃借助“一根網線一塊屏”,就能共享省會學校的優質教學資源。
四川大學教師周加貝采取線上線下融合教學模式,引導學生拓寬視野、加深理解;天津大學學生只需登錄學校建筑遺產測繪虛擬仿真實驗平臺,就可從“工具箱”里調出小鋼尺、水準儀……教育數字化彌合地域教育資源差距,重塑教與學的生態。
一系列教育教學改革組合拳,激發了學生學習熱情、提升了教師教學水平,更高水平人才培養體系的輪廓日益清晰。
培養學以致用、服務發展的人
早8點,準時到達辦公室,分析處理實驗數據;下午,在硬件設備上部署優化代碼,進行系統調試;晚上,刷論文、看書籍,了解機器視覺技術發展前沿。
這是華南農業大學機械專業研究生楊千忙碌的一天。研二開始,她在企業導師陳新帶領下,參與“基于3D視覺的機器人自主抓取系統研發”項目,在真環境中研究真問題、鍛造真能力。
“著重培養創新型、復合型、應用型人才。”習近平總書記諄諄教導。
窮理以致其知,反躬以踐其實。六年來,教育戰線聚焦國家重大戰略需求,著力培養學以致用、服務發展的時代新人。
學科專業調整升級跑出加速度——
看到“生物育種科學專業”被列入本科專業目錄,石玥毫不猶豫報考:“學科交叉,前沿實用!”
和石玥一樣,越來越多學子在專業學習的新賽道汲取新知:2023年出臺的《普通高等教育學科專業設置調整優化改革方案》明確,到2025年優化調整高校20%左右學科專業布點。前不久發布的《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目錄》(2024年)中,專業調整順應高質量發展的時代需求意圖鮮明。
火熱一線成為人才成長大熔爐——
“畫圖、設計、光刻、刻蝕……一整套流程下來,讓我們建立起對整個產業的基本認知。”在北京航空航天大學集成電路工程師技術中心打造的國產裝備集成電路工藝線上,一學期的“造芯片”技術實訓課,讓該校工程博士生馬鼎昊感慨頗深。
在古豳地考古實習基地,西北大學師生延伸歷史軸線,夯實史料信度;在基層社區,成都中醫藥大學師生解答健康問題,成為最受歡迎的“明星”……以用為導向,教育教學變革迭代升級。
校地系起人才提質同心結——
探索在知識產權人才隊伍建設上破局,浙江紹興攜手浙江工業大學、中國計量大學、浙江工業職業技術學院等高校探索建設5家知識產權人才培訓基地。
與區域經濟社會發展一同規劃,教育助力區域高質量發展的作用更加突出:一批批省部共建協同創新中心掛牌,一座座校地共建產業園、科技創新中心次第崛起,一個個深藏實驗室的科研成果落地產業、走向市場……
教育主動融入國家發展戰略,培養時代新人的足印愈發堅實。
培養矢志創新、能攻堅奪隘的人
“來看這條進化后的魔鬼魚!100%自主知識產權,航行器續航能力、靈活性、仿生逼真度與深度耐壓能力大大提高。”提起團隊研制的仿蝠鲼柔體潛水器,西北工業大學航海學院教授曹勇滿是自豪。
更讓他欣慰的,是在艱苦科研中奮勇爭先的學生們:“有膽氣、有定力,能沖鋒、敢突破!”
“我國教育是能夠培養出大師來的,我們要有這個自信!”習近平總書記的話語震撼人心。
近年來,從選拔、培養到一線攻關實踐,著力造就矢志創新、能攻堅奪隘的時代新人,成長沃土不斷厚植。
精準識別,致力發現好苗子——
14歲,這是程大拙、李宣佑、官子欽被清華大學錄取時的年紀。通過丘成桐數學科學領軍人才培養計劃預科的7道“關卡”后,他們無須參加高考,就可師從國際數學大師丘成桐,在清華本碩博8年連讀。
如今,選才道路越走越寬廣,通過入校后二次選拔、高考“強基計劃”、高中“英才計劃”等渠道,一批對基礎學科有志趣、有潛力的拔尖學生脫穎而出。
悉心培養,不斷涌現好做法——
“不設上限、沒有邊界。如果學生學有余力,經過院系審核批準,他們甚至可以申請放棄一些課程的學習,自己‘定制’課表。”上海交通大學致遠學院常務副院長何峰介紹。
如今,各地各校持續優化拔尖創新人才培養模式:每年超過1600名院士、國家級重要人才計劃入選者等頂尖學者為拔尖基地學生授課;書院制普遍推行,注重“浸潤、熏陶、養成、感染、培育”;長周期、過程性、科學性評價貫穿始終……
強化保障,日益夯實大平臺——
“計算機專業前沿突破日新月異,拔尖計劃的經費保障使我們少了后顧之憂。”中國科學院院士、清華大學教授姚期智感慨。
如今,拔尖創新人才培養底氣更足:各高校成立由主要負責人擔任組長的領導小組,在資源配置等方面為計劃實施提供支持;教師激勵辦法、學生獎勵辦法、教學管理辦法等不斷以人才培養為中心推進創新,打造拔尖人才培養的綠色通道。
近年來,“基礎學科拔尖學生培養計劃”持續推進,在77所高水平大學布局建設288個培養基地,吸引3萬余名優秀學生投身基礎學科;在已畢業的1.7萬余名本科生中,93%以上進入國內外頂尖大學或科研機構深造,超過86%的畢業生留在基礎學科領域深造。
功以才成,業由才廣。培養造就大批德才兼備的高素質人才,是國家和民族長遠發展大計。在建設教育強國的新征程上,在這片承載著光榮與夢想的熱土上,中國教育將以昂揚之姿,矢志不渝育英才!
(光明日報北京9月8日電)
《光明日報》(2024年09月09日 07版)
來源: 光明網-《光明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