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參考歷史資料結合個人觀點進行撰寫,文末已標注相關文獻來源。
(崇禎皇帝)
崇禎很節約,簡直節約到了骨子里。
明末的時候朝廷的確是沒錢,但是再沒錢,其實也夠他揮霍的,可崇禎就是這么一個性格的人,他生來就不喜歡花錢。
首先,崇禎即位之后,他對飲食的追求,是微乎其微的。
明神宗,也就是萬歷皇帝在位這么多年,他每天吃飯要花費萬金,而崇禎每頓飯只占萬歷的百分之一。
有朋友說百分之一也挺多了,明末有多少百姓別說一百金了,就是終其一生,也未必能賺的夠十金。
但是,崇禎畢竟是皇帝嘛,我們采用雷軍對比法和萬歷去比,其實崇禎在吃飯上就已經很省錢了。
明朝的皇帝,或者說明朝之前的很多朝代,皇帝穿的衣服啊,褂子啊,鞋啊,襪子啊,那都是一天一換,就是再好再貴再干凈,那一身衣服也就只穿一天,但是崇禎登基之后,他穿的龍袍,或者說他的一套衣服,他一個月換一次,換下來也不是說就不要了,而是要翻新了之后繼續穿,衣服破了就補,襪子有洞就縫,是一件也不舍得扔。
崇禎居住的地方也十分簡單,他不占據龐大的宮室,而只在乾清宮里住了一個小小的廂房,屋子里沒有什么富麗堂皇的陳設,只有一把金壺用來盛水,平時洗臉啊,洗腳啊,他不用宮女伺候,都是自己親力親為。
崇禎也不喜歡聽音樂,除了逢年過年的禮儀性場合總得整點音樂之外,平時在紫禁城里從來聽不到樂器的聲音,宮里的器具也是一樣,要么換成木制的,要么換成瓷器,要么就是錫器,而金銀器只有在祭祀等活動的時候才會拿出來用。
那這些金銀器平時不用的時候,就封存到庫房里,留著崇禎賞賜大臣用。
崇禎自己節約還不算,他還呼吁文武百官跟他一起厲行節約,不許大臣們穿太過華貴的衣服,不許他們用花哨的裝飾,反正主旨是為了讓天下臣民跟自己一樣勒緊褲腰帶過日子。
當然了,這條全國節約的命令,收效甚微,基本無人執行。
原因無他,百官不愿意節約,而萬民已經沒有再節約的空間。
除了在個人生活上的節約之外,朱由檢還把他的節約心態用到了治國理政上,即位之后不久,他就把明王朝全國各地的驛站都裁撤掉了。
這驛站吶,就是在古代軍事和政治活動中,在傳遞情報時,給傳遞人員休息,進食,換乘馬匹的一個場所。
這驛站里有不少工作人員,做飯的,喂馬的,干雜活的等等,把驛站裁撤了,這些在驛站里上班的人的工資,那就不用開了。
因此,崇禎的這波操作,兩年時間就為朝廷節約出了六十八萬兩的白銀。
(李自成)
這個數據我們看起來還是挺不錯的,六十多萬兩,對誰來說也不能等閑視之,都是一筆巨款了,可是,放在大環境中,放在明朝財政的巨大虧空中來看,這點錢純屬潑油救火,幫倒忙。
因為,這錢沒省出多少來,反而導致了無數的民夫驛卒失業下崗,他們丟了工作,生活無計,慢慢的就走上了起義反抗的道路,而這其中最著名的,就是明朝陜西的驛站驛卒李自成。
風起于青萍之末,浪成于微瀾之間,崇禎不會想到自己省錢省出來個大麻煩,而唉聲嘆氣感嘆丟了飯碗的李自成,也不知道自己命運的齒輪,將會就此轉動。
節約是皇帝的一大特點,而他的另外一大特點,是勤勉。
我們知道,這明朝的皇帝啊,除了開國皇帝朱元璋和成祖朱棣,大多比較懶惰,比如嘉靖和萬歷,偏偏在位時間最長,也偏偏他們常年不上朝,仁宗和光宗命短,孝宗軟弱,武宗和天啟愛玩,天啟還只是喜歡刨木頭,武宗則是玩出花來了,崇禎在他們當中則可以說是一股清流。
首先,崇禎從來不間斷經筵和日講,每天早上都會準時把文臣啊,學士啊,翰林啊之類的拉來開會,一來他要認真學習儒家經典,二來他也要積極聽取臣下們的意見。
從作息上來看,崇禎是雞鳴就起,雞鳴又叫做荒雞,是十二時辰中的第二個時辰,也就是凌晨一點到三點。
起來的很早,但是崇禎休息的卻很晚,直到夜分才休息,這夜分就是子時,即晚上的十一點到凌晨的一點。
說白了,崇禎每天用來睡覺的時間只有一到兩個小時,他大部分時間都在工作。
而這,只是崇禎的正常作息,遇到比較忙的時候,他光是批閱奏章就要到半夜,甚至還經常在后半夜召見大臣。
您想想,這種高負荷高強度的工作,那不是一般人能夠吃得消的。
有一次崇禎到后宮中給宣懿太妃(萬歷的妃子)請安,到了太妃面前,崇禎行禮就座,寒暄了幾句之后,竟然直接坐著就在椅子上睡著了。
崇禎這一睡著,太妃也不忍心打擾他,還貼心的讓宮女給崇禎蓋上被子。
崇禎睡了老半天之后才醒過來,醒來之后他就感覺挺不好意思,因為這算是他在太妃的面前失儀,因此他還和太妃解釋:
神宗在位的時候,大明天下安定,那時候做皇帝還比較輕松,可現在到了我來做皇帝,每天都要應付各種危難和問題,我已經連續兩個晚上批閱奏疏,沒有間斷,也沒有合眼休息過,很多事情不能解決,我因此心煩意亂,竟然連飯也吃不下了。
(崇禎的一些圣旨)
而且我自認為如今已經過了壯年,精力不濟,又因為國事操勞而疲憊不堪,沒想到竟然在太妃的面前昏睡了過去。
朱由檢邊說邊哭,太妃是邊聽邊哭,不一會倆人就都哭成了淚人。
這段記載,可以說是朱由檢的一個精神寫照。
此外還有兩件事,值得一提。
崇禎很喜歡讀書,但是崇禎不喜歡讀《水滸傳》,他為什么不喜歡這本書呢?因為他在位的時候,山東地區有個叫做李青山的農民發動了一場農民起義,他搞的這個農民起義,可以說是當時山東地區規模最大,組織最嚴密的武裝斗爭,而且和北宋時宋江起義如出一轍,甚至就連起義的地點也是在梁山,起義平定之后,崇禎認為李青山肯定受到了《水滸傳》的影響,因此不久后就把這本書禁掉了。
除了禁書之外,崇禎還發布過禁煙令。
這明時啊,老百姓們管吸食煙草叫做吃煙,那問題來了,明朝當時的都城是在北京,北京也叫做燕京,而吃煙的諧音是吃燕,吃煙就是在吃燕京,崇禎認為這很不吉利,于是在全國范圍內禁止吸煙,而且處罰力度相當之大,違者以死罪論處。
我們都知道崇禎是亡國之君嘛,而歷來亡國之君,基本上名聲都不太好,比如南齊的蕭寶卷,隋末的煬帝,北宋的徽宗,人們一提起來那都牙癢癢,但是崇禎卻很特殊,無論是單純的歷史愛好者,還是科班出身的歷史學家,都不乏對他有很大的好感以及同情心。
別人都不說了,就說崇禎在位時最直接最要命的兩個對手,一個是西北的農民起義軍首領李自成,另外一個則是遼東的女真人。
那么李自成是怎么評價他的呢?
李自成說,你崇禎啊,不能算是個特別昏庸的皇帝,主要是身邊的奸惡小人太多,他們蒙蔽欺騙了你,才導致你落到了這步田地。
而遼東女真人入關之后,因為那時候順治皇帝還年幼,實際上很長一段時間掌握清朝政權的是攝政王多爾袞,而多爾袞對崇禎的評價是這樣的:
崇禎皇帝也是好的,只是武官虛功冒賞,文官貪贓壞法,所以把天下失了。
我們再來看,崇禎皇帝臨死時留下的遺詔:
朕涼德藐躬,上干天咎,然皆諸臣誤朕。朕死無面目見祖宗,自去冠冕,以發覆面。任賊分裂,無傷百姓一人。
崇禎說,自己的品德不夠,德行淺薄,說自己能力渺小,以至于觸怒了上天,是上天要滅亡明朝。
(攝影 1)
這一句,是皇帝對自己的自我譴責,但是他之后話鋒一轉,他說,導致自己觸怒了上天,導致了這一切發生的最大原因,是治下的大臣們對自己的誤導,不過現在說什么也無濟于事了,我愧對列祖列宗,因此我在臨死前,摘下了自己的皇冠,用頭發覆蓋住了自己的面部,賊子們可以隨意傷害我的身體,哪怕將我分裂肢解也沒關系,但是請不要傷害我的子民,不要傷害哪怕一個大明百姓。
你看,崇禎皇帝自己也認為,自己責任不大,崇禎的這個思路,和李自成多爾袞是不謀而合的,他覺得是上天要滅亡大明,是臣子們誤導他,欺騙他,使他走上了失敗的道路。
是啊,在某種角度看來,他勤勉,節約,他沒有惡習,不好女色,不貪財享樂,他簡直是明君的模板,就算是在臨死之前還心心念念要保護自己的子民,這樣的崇禎,還有什么好說的?
可是,重典治下,殘殺大臣的,難道不是他么?
六詔罪己,整天反思自己過錯卻從來不改的,難道不是他么?
加派三餉,把無數百姓們搜刮到了山窮水盡,逼得子民們餓死病死,逼得他們不得不拿起武器來反抗的,難道不是他么?
在朱由檢本人來看,自己的品質,道德,自己的行為,規范都是符合一個皇帝的標準的,自己無論做過什么,傷害到了誰,都是為了盡可能的阻止明朝的滅亡——所以,他永遠不會認錯,也不會意識到自己的錯誤,即便他意識到了,他也會認為,這就是末代君王的代價。
崇禎在社會階梯上站得越高,和他有關聯的人自然就越多,那么他對別人所擁有的權力,自然也就越來越大,他的每個行動的預先決定性和無可避免性就會越來越明顯。
大文豪托爾斯泰曾經說過一句話,他說,帝王不僅不是歷史的創造者,反而是歷史的奴隸。
那么這一次,大明王朝,選擇了崇禎做他的奴隸。
十七歲登基時,朱由檢不會想到自己會擁有如此復雜的一生。
三十四歲殉國時,他則會想起當年在古老皇家宮殿中,那個單薄瘦弱,行走在冷風中的少年。
十七年來不自由,時憂時怒斬人頭。
今朝閱卷二更起,明日三餉一并收。
手中并非無大將,只恐將軍官變囚。
終了不過王業累,煤山樹上不解憂。
勤勞節儉無濟事,多疑猜忌惹來愁。
子民多背向李闖,大夫不言過金陵。
黃巢能殺五七姓,有道難扶鼎一尊。
浮云長聚今有雨,浮云長散恨此風。
以前,會有人看錯了崇禎,現在,也會有人看錯崇禎,未來,必然也有人看錯崇禎。
可崇禎,從來不怕被看錯。
參考資料:
《玉堂薈記》
《崇禎遺錄》
《蚓庵瑣語》
《國榷·卷九十四》
《明清內閣大庫史料》
《召對論鈔法桑穰及練餉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