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國元首舊金山會晤取得了戰略性成果,雖然沒有完全消除中美在很多領域的分歧,但雙方溝通交流更加務實坦誠并更具建設性,達成了諸多重要共識和行動安排,符合兩國和全世界人民利益
文|《財經》特派記者 金焱 發自華盛頓 記者 江瑋
編輯|蘇琦
美國西海岸舊金山,這座見證了中美兩國人民百年交往歷史的城市,在2023年11月中旬再度成為兩國和平共存的注腳。當地時間11月15日,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在舊金山斐洛里莊園同美國總統拜登舉行中美元首會晤。在相互尊重的氣氛中,兩國元首就事關中美關系的戰略性、全局性、方向性問題,以及事關世界和平和發展的重大問題坦誠深入地交換了意見。
隨后發布的中美元首會晤成果,贏得全球積極評價。而最近一年來,圍繞此次重要會晤,中美在政治、外交、軍事、經濟、金融、環保、教育和民間往來等方面,進行了一系列相向而行的努力,一個重新穩定而有改善的中美關系,因此成為2023年備受全球矚目的國際關系大變化。
舊金山,新起點
紐約亞洲協會政策研究所執行主任但若云(Rorry Daniels)對《財經》表示,從中美關系特有的戰略不信任角度來看,中美元首會晤并未產生重大突破,但它包含了雙方充滿希望的共識。兩國領導人意志堅定地概述了負責任的管理給兩國和世界帶來的好處,與拜登政府早期高層外交一系列不滿的表達相比,這是重大的基調轉變;雙方似乎都決意將外交和對話作為管理中美競爭關系的常識性戰略,并在可能的情況下就攸關雙方的問題開展工作;從雙方選擇的對話領域來看,它們涵蓋了那些有巨大潛力展示合作效益的領域。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外交部長王毅在會晤結束后對媒體說,會晤持續四個小時,全程使用同傳。兩國元首面對面深度交流,就樹立彼此正確認知、妥善管控分歧、推進對話合作等最突出問題提出指導性意見,就應對巴以沖突、烏克蘭危機以及氣候變化、人工智能等全球性挑戰進行全方位溝通,進一步探討了中美兩個大國的正確相處之道,進一步明確了中美共同肩負的大國責任,形成了面向未來的“舊金山愿景”,為實現中美關系的健康、穩定、可持續發展指明了方向,規劃了藍圖。
拜登則在會晤后舉行的記者會上強調,他相信,這次與習近平主席的會談是他們之間進行過的“最具建設性和富有成果的討論”。
中美元首會晤是一年來兩國領導人的首次對話。自今年夏天以來,兩國以自己獨有的方式緩和緊張局勢。
中國政府日前宣布全面取消制造業領域外資準入限制措施,這意味著中國制造業在不斷的轉型升級中,外資進入是沒有障礙的。在全國制造業已基本開放以及自由貿易試驗區負面清單制造業清零的基礎上,為新的開放開啟大幕。在國際上“脫鉤”和“去中國化”的背景下,背靠14億消費人口、4億多中等收入群體,中國繼續擁抱全球化,更高水平地、更廣泛地開放,單邊地開放。疫情后,航班、海關各種細節方面未立刻跟上政府對吸引外資的開放態度,但最近在持續完善。
美國則用“去風險”取代了特朗普演講中的常用詞“脫鉤”。4月27日,美國國家安全顧問杰克·沙利文在一次政策講話中用了這個詞,“我們追求去風險,而不是脫鉤??去風險從根本上意味著有彈性、有實效的供應鏈,確保我們不會被任何一個國家所脅迫。”5月在日本舉行的G7峰會上,“去風險”被七國集團整體接納,正式寫入公報中。美國財政部長耶倫在訪華行前的國會眾議院聽證會上表示,與中國“脫鉤”將是“一個巨大的錯誤”,美國人購買在中國可以更廉價地生產的商品從而“大大獲益”,而中國也同樣從美國出口產品中獲益,而這也有利于美國經濟。“這就是為什么停止跟中國進行貿易將是災難性的。去風險?很好。脫鉤?絕對不行”。
多位中美關系學者對《財經》表示,中美兩國領導人的會晤有兩點提振人心:一是雙方講話的主題相似性,甚至有點出人意料的一致,他們都表達了防止兩國關系演變成沖突的目標;二是在中美關系的問題上,他們意識到這次會晤可能為未來幾十年定性,所以都強調雙邊關系要建立在更加穩定的基礎上,能看出來,他們對此都是認真的。可以預見中美關系正在進入到相對平靜的階段。
長期以來,大熊貓一直是中美關系的象征。今年熊貓的身影在美國逐漸消失,被解讀為中美間的緊張達到歷史最高水平。不過15日在美國友好團體聯合歡迎宴會上,習近平出人意料地釋放了一個積極信號,他暗示熊貓外交仍在繼續,中美關系也會不斷好轉。
習近平說,“不久前,華盛頓國家動物園的3只大熊貓回到中國。聽說很多美國民眾特別是孩子們依依不舍,專門到動物園去送行。圣迭戈動物園和加州人民熱切期盼大熊貓能重返加州。大熊貓是中美人民的友誼使者。我們愿繼續同美國開展大熊貓保護合作,努力滿足加州人民的愿望,增進兩國人民友好感情。”
中美元首會晤的莊園位于加州海岸邊綿延約265公頃的綠地之上,這里富麗堂皇的屋宇和美輪美奐的花園是硅谷熱門婚禮舉辦地。在加州的云朵之下,習近平與拜登在石榴樹和歐石楠叢中散步,中美關系開啟了新的起點。
圖/新華社
11月15日,在舊金山以南約半小時車程的百年莊園斐洛里莊園,在燈光璀璨的宴會廳發生的一幕為此次峰會定了基調。東道主拜登在門口迎候習近平時,他舉起自己的手機請習近平看,并問習近平是否認識照片上的年輕人。“認識啊,這是我38年前。”習近平說——照片是1985年習近平在擔任正定縣委書記訪問舊金山時的照片。“您一點都沒變!”拜登總統說,現場的歡笑聲帶來的輕松友好驅散了過去數月籠罩在中美上方的陰云。
圖/新華社
2021年拜登政府上臺以來,基本承襲了特朗普政府對華政策的基本框架,將中國視為對美國“最嚴峻的地緣政治挑戰”。拜登政府制定了系統的對華政策,包括政治、經濟、技術、軍事、外交、國際安全等諸多領域同中國的競爭。美國國會近年來出臺了一系列反華議案,在表決中都以壓倒性優勢通過,兩黨在對華政策思想上相當一致。
就在兩國關系接近谷底之際,在此次的會晤中,習近平和拜登同意恢復兩國軍事接觸、合作遏制芬太尼生產并就人工智能(AI)的風險展開對話。
習近平說,大國競爭解決不了中美兩國和世界面臨的問題。這個地球容得下中美兩國。中美各自的成功是彼此的機遇。雖然中美國情大不相同,但“完全可以超越分歧”。158年前,大批中國工人來到美國,修建連接東西海岸的太平洋鐵路,篳路藍縷,在舊金山建起了西半球歷史最悠久的唐人街。從這里出發,中美兩國之間發展起7600億美元雙邊貿易和累計2600多億美元雙向投資,建立起284對友好省州和友好城市關系,最多每周300多個航班和每年500多萬人次的相互往來。習近平指出,這是全世界近四分之一人口共同繪就的宏偉畫卷。
據央視報道,拜登表示,美國樂見中國發展富裕,重申不支持臺灣獨立。拜登愿重申在巴厘島會晤中作出的五點承諾,即:美國不尋求新冷戰,不尋求改變中國體制,不尋求通過強化同盟關系反對中國,不支持“臺灣獨立”,無意同中國發生沖突。美中經濟相互依賴,美國樂見中國發展富裕,不尋求打壓遏制中國發展,不尋求同中國脫鉤。
中美元首會晤在政治外交、人文交流、全球治理、軍事安全等領域達成了20多項共識。
在20多項共識中,一些已經在元首會晤前成熟落地,一些是在此次會晤期間協商達成。在對話合作上,雙方決定加強高層交往,推進并啟動在商業、經濟、金融、出口管制、亞太事務、海洋、軍控和防擴散、外交政策規劃、聯合工作組、殘疾人等各領域的機制性磋商。雙方同意啟動續簽《中美科技合作協定》磋商,重啟中美農業聯委會。
在人文交流上,雙方重申中美人文交流的重要性,同意明年早些時候大幅增加兩國間直航航班,就中美教育合作達成一致,鼓勵擴大留學生規模,加強文化、體育、青年、工商界交流。
在全球治理領域,兩國元首強調當前中美應加快努力應對氣候危機,歡迎兩國氣候特使近期開展的積極討論,包括2020年代國內減排行動,共同推動COP28取得成功,啟動中美“強化氣候行動工作組”。雙方還發表了《關于加強合作應對氣候危機的陽光之鄉聲明》。雙方同意建立人工智能政府間對話機制。
在軍事安全和執法領域,雙方同意在平等和尊重基礎上恢復兩軍高層溝通,恢復中美國防部工作會晤、中美海上軍事安全磋商機制會議,開展中美兩軍戰區領導通話。雙方宣布成立中美禁毒合作工作組,開展禁毒合作。兩國元首同意,雙方團隊繼續保持高層互動和互訪,跟進落實舊金山會晤后續。
美國五角大樓11月15日對恢復與中國軍事高層溝通的決定表示歡迎,并表示拜登總統和中國領導人習近平之間的協議是避免意外沖突的關鍵。一位美國高級官員表示,拜登提出“非常明確的要求”,要求兩國將軍事對話制度化,而美國國防部長勞埃德·奧斯汀(Lloyd Austin)將在中國任命新的國防部長后與其會面。
但若云指出,美國的藥物濫用超過槍支暴力和車禍等,成為美國人意外死亡的主要原因。其中,芬太尼是被濫用最嚴重的藥物。毀滅性的芬太尼危機觸及美國社會的核心,現在中國同意與美國共同解決這一問題,但可能會產生巨大的善意。軍事對話不僅可以防止危險局勢升級,還可以為雙方提供機會,去更好地評估對方的意圖,避免不必要的軍事集結。
據新華社報道,習近平指出,當今世界正經歷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中美有兩種選擇:一種是加強團結合作,攜手應對全球性挑戰,促進世界安全和繁榮;另一種是抱持零和思維,挑動陣營對立,讓世界走向動蕩和分裂。兩種選擇代表著兩個方向,將決定人類前途和地球未來。作為世界上最重要的雙邊關系,中美關系要放在這個大背景下思考和謀劃。中美不打交道是不行的,想改變對方是不切實際的,沖突對抗的后果是誰都不能承受的。
拜登說,“主席先生,我們認識已經很長時間了。我們并不總是意見相同,其實這一點人們都不意外。不過我們的會晤總是坦誠的、直截了當的,并且是有益處的。我從不懷疑您以坦誠的態度對我說的話。我珍惜我們的交談,因為我認為,至關重要的是,您與我彼此之間、領導人對領導人之間,能有清楚的理解,沒有誤會或誤解。我們必須確保競爭不會脫軌成為沖突。我們還必須負責任地管理競爭。這是美國所希望的,是我們意圖做的。我們還——我還相信,這是世界希望我們兩國做的:坦誠交流。”
白宮在雙邊峰會結束后發表聲明說,兩位領導人就一系列雙邊和全球議題進行了坦誠和建設性的討論,包括潛在的合作領域,并就分歧領域交換了觀點。聲明說,雙方在一些關鍵議題上取得進展,包括合作打擊毒品和恢復兩國軍方高層交流,并在加強兩國人民聯系方面達成一些共識,包括努力進一步增加兩國間的客運航班。
臺灣問題始終是中美關系中最重要、最敏感的問題。習近平詳細闡明了中方的原則立場。中方要求美方恪守一個中國原則,反對“臺灣獨立”,停止武裝臺灣,停止干涉中國內政,支持中國的和平統一。拜登強調美國的“一個中國”政策不會改變。在經貿科技問題上,習近平指出,美方在經貿科技領域對華遏制打壓不是在“去風險”,而是在制造風險。這些錯誤做法以及由此造成的中美關系不確定性,已經成為最大的風險。打壓中國科技就是遏制中國的高質量發展,剝奪中國人民的發展權利。中國的發展壯大有強大內生動力和歷史邏輯,任何外部力量都無法阻擋。美方應嚴肅對待中方關切,取消單邊制裁,為中方企業提供公平公正非歧視的環境。
一年來,相向行
一段時間以來,中美雙方改善彼此關系的努力正在不斷升級。
美國農業部(USDA)日前公布的數據顯示,民間出口商報告向中國出口銷售43.3萬噸大豆,于2023/2024銷售年度交付。隨著美國挑起對華貿易戰,2017年后,中國再也沒有從美國進口過大宗農產品,特別是今年,巴西實現了大豐收,中國從美國進口的農產品數量,更是遠低于以前的水平。今年1月-10月中國大豆進口累計為8241.5萬噸。目前,巴西仍是中國進口大豆的最大供應國。
隨著中美關系回暖,中國大宗商品進口商代表團在艾奧瓦州舉行的中美可持續農業貿易論壇上,簽署了價值數十億美元的美國農產品采購意向協議,這是中美自2017年以來首次簽署此類大宗協議。中國是全球最大的大豆進口國,而美國是全球第二大油籽供應國。11月7日,中國采購美國大豆創下至少三個月以來的最大單日購買量,當天中國企業購買了約10船大豆,約60萬噸,將于今年12月至明年3月從墨西哥灣沿岸和太平洋西北地區的出口碼頭裝運發貨。美國農業部等機構積極參加進博會說明中美兩國經貿往來復蘇可期,預計中國對美國大豆的采購節奏將對未來國際大豆價格形成一定支撐。
在接受《財經》專訪時,美國駐華大使尼古拉斯·伯恩斯表示,中美農業貿易關系對美國極其重要。“中國是美國農產品最大的出口市場,2022年的銷售額接近410億美元,我們五分之一的農產品出口到中國。”伯恩斯說。他指出,盡管中國生產了很多食物,但同時也是一個進口國,美國希望可以滿足中國的需求,無論是大豆、豬肉產品、小麥還是漁業產品。
多位美國經濟界人士對《財經》表示,經過相當一段時間的政治噪音,美國政策制定者終于意識到主張全面脫鉤毫無意義。
應美國財政部部長耶倫邀請,國務院副總理、中美經貿中方牽頭人何立峰將于11月8日至12日訪問美國。耶倫于美國當地時間11月9日至10日在加州舊金山同何立峰舉行為期兩天的雙邊會談。他們的會面旨在進一步穩定雙邊經濟關系,并在關鍵經濟問題上取得進展。
耶倫幾個月前訪華時已同何立峰舉行過會晤,雙方試圖穩定當時處于惡化中的中美關系。中美雙方今年10月還商定成立了“經濟工作組”和“金融工作組”。此次會議有望正式啟動美國財政部與中國財政部及央行剛剛推出的這兩個全新的經濟與金融論壇,以求深化全球兩個最大經濟體之間剛剛恢復不久的經濟對話。耶倫在公開發表的一篇文章中指出,“作為(關系的)基礎,我們(中美)兩國有義務建立有韌性的公開溝通渠道,防止分歧升級為沖突。”“但我們同時意識到我們的關系也不能局限于危機管理。”
雖然耶倫與何立峰的對話不意味著重返奧巴馬時代的中美戰略與經濟對話的模式,但顯然中美在經貿、金融、投資等雙邊經濟領域的重要問題上都有更大的溝通空間。
耶倫在文章中指出,“要以務實的經濟戰略駕馭復雜的美中關系:既要保護我們重要的國家安全利益,又要尋求穩定和健康的經濟關系。今年7月,我前往北京,與中國新的經濟團隊一起尋求這一方法。此后,我們在深化高層接觸方面取得了重大進展。本周(11月10日),我將在舊金山接待我的中國對等官員、國務院副總理何立峰,我們將開展更加密集的外交活動,旨在進一步穩定兩國關系,并在關鍵問題上取得進展。”
中美兩國之間開展了一系列互動,繼美國國務卿布林肯、財政部部長耶倫和商務部部長雷蒙多之后,美國兩黨議員代表團、加州州長紐森等也陸續訪華。紐森州長是四年多來第一位訪問中國的美國州長。現年56歲的紐森被很多人視為民主黨的明日之星,極有可能角逐2028年的美國總統大選。繼美國多位高級官員接連訪華后,王毅也于日前訪問美國。據中國外交部消息,在王毅訪美期間,雙方商定近日舉行包括軍控和防擴散磋商在內的一系列磋商。
伯恩斯對《財經》表示,一系列的相互訪問改變了中美關系的基調,兩國政府持續展開對話為中美關系帶來了更多可預測性和穩定性。“我們建立了并深化了高層溝通渠道。我們使(緊張的)美中關系降溫,穩定下來。我們平息了緊張局面。如果你想想過去一年我們經歷的一些困難時刻,我認為雙方現在都感到關系更加穩定。這并不意味著我們沒有分歧。我們有很多分歧,我們在很多問題上相互競爭,但我們仍有能力與對方展開對話,這非常重要。”他說。
在復旦大學國際問題研究院院長、美國研究中心主任吳心伯看來,中美雙方對穩定雙邊關系都有需求。從美國方面來看,拜登一方面有外交上的需要,他現在手上的麻煩已經很多了,俄烏沖突、巴以沖突等等,所以不希望與中國的關系,像上半年出現氣球事件以后那樣再陷入緊張,他要顯示出能夠在與中國開展戰略競爭的同時把與中國的關系穩住。從美國內政考慮,美國也希望通過穩定中美關系來推進它的一些目標,比如現在美國國內政治中很突出的所謂芬太尼問題。美國覺得中國可以在這個問題上提供幫助。美國的商界也希望能夠推進他們在中國的經濟利益目標,所以也希望拜登政府能夠改善中美關系,特別是改善中美經貿關系。
“從中國來講,我們處理中美關系一向就是兩手,既要斗爭又要合作。該斗爭的時候毫不含糊,但如果有機會能夠緩和,甚至改善中美關系,我們也愿意做出這樣努力,因為這是我們外交上的需要,也是我們國內發展的需要。保持中美關系的穩定,甚至能夠在一定程度上實現中美關系的發展,符合我們的國家利益。”吳心伯對《財經》表示。
不僅官方途徑的互動加強,中美民間對話也變得活躍。10月下旬,美中關系全國委員會和清華大學戰略與安全研究中心聯合舉辦了一場引人矚目的“我們的夢想與未來”中美民間對話活動。活動分為15個板塊,匯集了中美兩國在各領域的頂尖人物代表,美中關系全國委員會會長歐倫斯、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副理事長朱民、清華大學蘇世民書院院長薛瀾、清華大學戰略與安全研究中心主任達巍,非營利組織界代表盧邁副理事長、保險服務界代表陳東升先生、體育界代表姚明主席、藝術界代表蔡國強先生、慈善界代表牛根生先生、海外建立企業代表曹德旺先生等。
《財經》雜志總編輯王波明也以經濟領域代表的身份參會。通過一對一對話的形式進行民間交流,雙方進一步加深了彼此間的理解與合作,在中美兩國社會內部和社會之間架起橋梁。11月2日,美國芭蕾舞劇院時隔23年再次到訪中國開啟亞洲巡演,并參加一系列民間交流和體驗活動。
11月3日,中國駐美國大使謝鋒應邀在美中貿易全國委員會成立50周年慶祝晚宴上發表視頻致辭時說,中美關系出現了一些止跌企穩的積極跡象,兩國加強對話合作取得了一些積極進展。
中美關系回暖除了政治層面的意向,也有學界研究的指引。在疫情沖擊、經濟衰退、俄烏沖突的背景下,“華盛頓共識”的局限性不斷顯現,不確定性事件暴露了產業鏈供應鏈對外過度依賴的風險。美國開始反思“華盛頓共識”的負面作用,一改上世紀90年代以來的“華盛頓共識”主張、“大市場小政府”“私有化”“貿易與金融自由化”理念,轉而推動更多產業政策的制定實施,增加政府對市場的干預。日前一系列經濟學論文分析了脫鉤論的背景下,對所謂美國是否真能減少對中國的依賴表示懷疑,并闡述了貿易關系最近的重新調整對全球經濟和美國消費者意味著什么。
堪薩斯城聯邦儲備銀行日前在懷俄明州杰克遜霍爾舉行的年度會議上討論的最新研究發現,雖然全球貿易格局已重新調整,但美國的供應鏈仍高度依賴中國的生產,只不過沒有那么直接而已。
哈佛商學院的經濟學家勞拉·阿爾法羅和達特茅斯塔克商學院的經濟學家達文·卓爾在他們的論文中寫道,中國在美國商品進口中所占的比例在2017年達到22%的峰值后,已在2022年降至約17%,主要是因為中國產品在美國進口的機械設備、鞋子、電話機等產品類別中的占比降低。與此同時,越南等國家增加了向美國出口服裝和紡織品,而墨西哥等鄰國已開始向美國出口更多的汽車零部件、玻璃,以及鋼鐵。這似乎表明美國正在減少對中國的依賴。但這里面有個問題:墨西哥和越南等國都在從中國進口更多的產品,而中國對這些國家的直接投資已在激增,表明中國企業正在那里開設更多的工廠。
他們的研究與加州大學圣迭哥分校的卡羅琳·弗羅因德和世界銀行以及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經濟學家們即將發表的論文結果相符,后者研究了從中國進口的特定進口商品在特朗普對它們加征關稅后,這些商品的貿易發生了怎樣的變化。這篇論文發現,關稅對貿易有很大影響,加征關稅減少了美國對相關商品的進口,盡管美中貿易的絕對值持續上升。
2023年11月15日,國家主席習近平在美國舊金山斐洛里莊園同美國總統拜登舉行中美元首會晤。圖/新華
新會晤,新未來
今年11月亞太經合組織(APEC)舉行第三十次領導人非正式會議,也是美國時隔12年后再次充當APEC峰會的東道主。區域性經濟論壇APEC的成員幾乎占全球人口的40%、全球貿易的一半,占美國商品出口的60%以上,美國的七個最大貿易伙伴都是APEC成員。
此次中美元首會晤之際,俄烏局勢和以哈沖突都面臨長期升級的可能,全球地緣政治格局正滑向更多的未知,世界經濟也面臨諸多不穩定和不確定因素。歐美將產業政策替代“華盛頓共識”,美國則馬上要面對總統大選,金融服務巨頭DeVere集團創始人兼首席執行官尼格爾·格林(Nigel Green)對《財經》表示,全球金融市場始終關注政治和經濟的交叉點,一旦特朗普重返白宮,金融市場就會做出“動態反應”。前方的道路并非沒有挑戰。特朗普過去表現出傾向于發動貿易戰,尤其是與中國的貿易戰,這給全球市場帶來波動和不確定性。如果特朗普有第二個任期,可能會重新引發人們對保護主義措施、貿易緊張局勢和地緣政治不穩定的擔憂。
也正因為如此,“中美元首會晤”不斷升溫,成為國際社會高度關注的焦點。習近平上次訪美是六年前。兩國元首時隔一年后再次會晤,“重返巴厘島”“通往舊金山”。這也將是拜登上任后兩位元首的第七次溝通交流。習近平對商界領袖說,中國正致力于高質量發展,美國也在著力振興經濟,雙方合作空間無限廣闊。
近年來美國接連推出基建法案、芯片法案、通脹法案等,美國政府通過提供巨額補貼支持其基建、半導體、電動汽車、清潔能源等產業的發展。實質是美國通過產業政策改變全球競爭格局,吸引資本回流,分流投入中國的資本。全球產業鏈的安全性和韌性取代效益和成本成為衡量產業鏈競爭優勢的核心要素。
中國擁有全世界最完備、規模最大的出口產業鏈,雖然疫情后外資企業的策略加速由“All in中國”轉為“中國+N”,使中國外貿遭受到全球供應鏈重構的直接影響,出口的全球份額未能延續上升勢頭,特別是中國商品在美國進口中的占比快速下滑,截至2023年8月,由疫情前超過20%的占比驟降到13.4%。但中國的制造業已從鞋類和服裝等基礎領域發展成為先進產業,包括那些對限制氣候變化的破壞至關重要的領域。美國仍是最重要的消費市場。
盡管地緣政治緊張導致關系惡化,但中美兩國以不同的方式相互依賴。購物平臺Temu,即美國版的拼多多和希音(SHEIN)在美國消費者中人氣飆升,已經在挑戰電商巨頭亞馬遜公司(Amazon)的地位。Temu和希音是兩家植根于中國的公司,它們挖掘消費者對低價、無需快速送達的商品的需求。
美國勞工統計局(BLS)11月14日公布的數據顯示,10月美國消費者價格指數(CPI)同比上漲3.2%,漲幅低于9月和8月的3.7%,也低于經濟學家此前預計的3.3%。不包括波動較大的食品和能源價格的核心CPI同比上漲4%,較9月的4.1%略有放緩,并且創下2021年9月以來最小同比漲幅。雖然美聯儲把通脹率降至2%的工作還沒有結束,但10月物價出現降溫跡象說明美聯儲的政策效力正在顯現。不過有通脹擔憂的美國消費者已經越來越愿意嘗試Temu和希音。尤其考慮到美國個人儲蓄已從疫情初期觸及的高點回落。從疫情初期到2020年中,現金儲蓄增加了約2萬億美元,但其中一半以上已被花掉,額外儲蓄總額降至不到1萬億美元。儲蓄減少和通脹可能促使消費者削減支出,而Temu和希音主打的就是美國較低端的市場,美國人也更愿意等待廉價商品。
據分析公司Comscore估計,自2022年9月在美國推出服務以來,Temu網站和應用的美國月獨立訪問用戶數量(衡量購物者訪問該服務頻率的指標)增長了9倍多,到3月達到約7050萬。自2021年8月以來,希音的美國月獨立訪客數幾乎增長了1倍,3月達到約4100萬人。
作為世界上最大的兩個經濟體,實際上美國和中國緊密相連。它們各自的角色沒那么容易被取代。
去年8月美國國會通過了《降低通脹法案》,這大大鼓舞了包括中國企業在內的全球綠色能源企業對美國投資建廠的決心。為規避美國對中國光伏產品的反傾銷和反補貼(“雙反”)的處罰性關稅,歐洲對新能源企業的“雙反”調查,以及不斷增長的客戶對本地采購的需求,到美國和歐洲投資建廠,通過這些工廠服務其他海外市場,正在形成中國企業對外投資的新趨勢。
追溯過去20年中國企業出海的歷史,貝恩資本合伙人陳中崛對《財經》說,中國企業對地緣政治變化有敏捷的判斷和靈活的應對。目前是中國企業走出去最旺盛的時候,尤其是清潔能源(電池、光伏、風能)相關的企業。從2003年中海油收購優尼科(Unocal)的失意,到今天中國新能源的探路海外市場,中國企業的全球化腳步從未停頓,但方式和路徑已經呈現出了多樣性——綠地投資、股權投資、兼并收購、海外上市,從商品輸出、資本輸出,到全球戰略布局。從美元私募基金的角度觀察,中國企業的全球化之路,從根本上已從粗放式的“買買買”,進階到了深耕細作的能力和技術的輸出。當前中國對海外的投資已遠大于引進外資,這是中國改革開放成果的體現,也是中國企業深度參與經濟全球化的一個側影。
美國財政部在耶倫與何立峰會面后的聲明中指出,要致力于在他們兩人之間繼續定期雙邊直接溝通。雙方牽頭人同意定期直接溝通。強調中美不尋求經濟“脫鉤”,歡迎發展健康的經濟關系,為兩國企業和工人提供公平競爭環境,增進兩國人民福祉。同意一道努力應對共同挑戰,包括經濟增長、金融穩定和監管。
一些經濟學家相信今后中國經濟增長平均在4%以上,中國對全球經濟增長的貢獻仍然是最大的,三分之一的全球增長會來自中國。中國已經是全球第二大經濟體,其廣大的市場仍然發展非常快。中國產業鏈和基礎設施都非常健全;有很多高質量的高科技人員,其成本比發達國家要低;廣大的市場也有助于投資和創新取得回報。
與此同時,美國財政實力的下行風險已然增加,全球三大評級公司的穆迪評級日前宣布將美國的主權信用評級展望從穩定調整為負面,不過依然維持AAA的最高一檔評級。標準普爾2011年就將美國評級從最高一檔的AAA降至AA+。今年8月,惠譽也將美國信用評級從最高一檔撤下。穆迪表示,今年美國國債收益率的急劇上升增加了對美國債務可承受性的已有壓力。在缺乏政策行動的情況下,穆迪預計美國的債務可承受性將進一步、穩定而顯著地下降至與其他高評級主權相比“非常弱”的水平。在更高利率的背景下,如果沒有有效的財政政策措施來減少政府支出或增加收入,穆迪預計美國的財政赤字將保持非常大的狀態,顯著削弱債務可承受性。
美國國會內持續的政治兩極分化,增加了無法就放緩政府債務可承受性下降(所需的計劃)達成共識的風險。在此背景下,國際機構仍然看好中國經濟,彰顯中國引資潛力大。11月7日,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在中國經濟評估(即第四條款磋商)新聞發布會上表示,由于中國三季度的增長表現強于預期,以及考慮到最近中國政府發布的一系列政策,將對中國2023年國內生產總值(GDP)增速預測從5%上調至5.4%,將對中國2024年GDP增速預測從4.2%上調至4.6%。隨后,多家外資金融機構紛紛上調今年中國經濟增速預測。
白宮不具名資深官員在中美元首會晤前對媒體表示,中國將長期持續在國際舞臺上扮演重要角色,所以要通過外交來消除誤解。而“激烈的競爭需要高強度的外交,以便管理緊張局勢,并防止競爭演變成沖突或對抗”。對于本次拜習會是否會產生“可交付的成果”,資深官員強調,現在的美中“已非五年或十年前的關系”,目前的目標是“管理競爭,防止沖突的負面風險,并確保溝通管道暢通”,尤其是2023年初的氣球事件,更彰顯了維持溝通渠道暢通的重要性。
誠然,這次會談并沒有消除中美在很多領域的分歧,如雙方在何謂公平競爭環境以及出口管制舉措的適用性等問題上有著深刻的差異。但中美經貿團隊之間的溝通相較以往,更加務實坦誠,也展現出更大程度的建設性。
中美元首會晤為中美雙方進一步深化互利合作拓展空間。近期,兩國間的商業航班持續增加、美國政府派出高級別代表團參加中國進口博覽會等一系列進展表明,中美之間的經貿關系有望顯露更多暖意。在美國難以轉變對華戰略競爭大趨勢的背景下,修復中美經貿關系需要更多智慧和努力。
美國戰略與國際問題研究中心弗里曼中國研究項目主席麥艾維(Lily McElwee)說,美中經濟關系的進展更可能是漸進式的,而非突破性的。中美之間的經貿關系有望顯露更多暖意。
商界領袖蘋果公司(Apple)CEO(首席執行官)庫克(Tim Cook)和貝萊德(BlackRock)CEO Larry Fink,美國公司橋水基金創始人雷·達里歐(Ray Dalio)以及高通公司(Qualcomm)、波音公司(Boeing)、黑石集團(Boeing)、KKR、輝瑞公司(Pfizer)、聯邦快遞(FedEx)和微軟、花旗、埃克森美孚等多家美國大型跨國公司的高管和負責人出席了美國友好團體聯合歡迎晚宴。這些公司均在中國投資,總市值達數萬億美元。特斯拉(Tesla)CEO馬斯克(Elon Musk)和Salesforce的CEO Marc Benioff在晚宴前的招待會上向習近平致意。
在氣候變化問題上,中美達成的共識成果更令人矚目。中美兩國已同意共同應對全球變暖問題,將通過增加風能、太陽能和其他可再生能源的使用,來逐步取代化石燃料。中美同意在氣候問題上合作成為中美元首會晤的一個亮點。兩國同意“爭取到2030年全球可再生能源裝機增至三倍”。
所以,面對很多人爭論不休的一個關鍵問題,“中美到底是對手,還是伙伴”?在此次舊金山舉行的中美元首會晤上,中方再次明確給出了一個讓各方面都放心的重要定調:“中國愿意同美國做伙伴、做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