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商報·讀創客戶端記者 張郗郡
10月8日與9日,2024年諾貝爾物理獎與化學獎陸續公布。
今年,諾貝爾物理學獎頒發給了約翰·霍普菲爾德(John J. Hopfield)與“人工智能之父”、2018年圖靈獎得主杰弗里·辛頓(Geoffrey E. Hinton),以表彰他們使用人工神經網絡實現機器學習的基礎發現和發明。化學獎則頒發給三位科學家,其中一半授予戴維·貝克(David Baker),以表彰其在計算蛋白質設計方面的貢獻,另一半共同授予來自谷歌旗下人工智能公司DeepMind的德米斯·哈薩比斯(Demis Hassabis)和約翰·江珀(John M. Jumper),以表彰其在蛋白質結構預測方面的貢獻。
顯然,今年的兩個獎項都沒有頒發給傳統意義上的物理學家與化學家,而是對AI顯示出更多青睞。但這也引發了不少學者的擔憂:諾貝爾獎是否正在“拋棄”物理與化學理論研究? AI是否威脅到了傳統物理與化學學科的發展?
在一些專家看來,當諾獎進入“AI時代”,這一學術風向標的轉變或許促使我們開始思考,在AI大行其道的今天,學科交叉才是科研發展的終極奧義。
物理學獎“跨界”引爭議
10月8日,當2024諾貝爾物理學獎的獲獎名單公布,約翰·霍普菲爾德與杰弗里·辛頓,兩位以人工神經網絡研究聞名的計算機科學家獲得了物理學的榮譽。
據諾貝爾獎官方,兩位獲獎者從上世紀80年代開始就人工神經網絡進行了重要研究,利用物理學的工具開發了機器學習的基礎方法。約翰·霍普菲爾德在1982年提出“霍普菲爾德網絡”模型,利用物理學中原子自旋和相互作用的原理,讓機器可以模擬人腦進行回憶與聯想;杰弗里·辛頓則將霍普菲爾德網絡的想法應用于發展“玻爾茲曼機”,玻爾茲曼機可以學習給定數據類型的特征元素,以用來分類圖像或創建新材料。這項工作后來被運用到深度學習領域,為當前機器學習的爆炸性發展奠定了有力基礎。
兩位科學家均憑借對機器學習的奠基性研究而獲此殊榮,盡管如“霍普菲爾德網絡”這樣的模型如今已不再使用,但他們在基礎原理上的貢獻仍值得如今的人們致敬。《財經》雜志此前也指出,兩位獲獎者通過物理學的視角,為機器學習提供了新的理論基礎。從這種角度來說,他們的貢獻絕不僅僅是對某一領域的技術突破,而是在學科交叉點上的深刻洞察。
AI公司DeepMind“狂刷”存在感
10月9日公布的諾貝爾化學獎悉數聚焦在了蛋白質的結構上。蛋白質可以被視為生命的基石,通常由20種不同的氨基酸由無數種方式組合而成。但蛋白質是一個三維的立體結構,其構成的不同影響著作用的不同。如此一來,如何通過一維的氨基酸序列推斷出蛋白質的三維結構,就成為了困擾化學家們50多年來的大問題。
圖釋:一個蛋白質可以由幾十個氨基酸到幾千個氨基酸組成。氨基酸鏈折疊成一個三維結構,這個結構對于蛋白質的功能是決定性的。
此前,這類預測需要通過蛋白質結晶的實驗來完成,但實驗不僅耗費高昂,還需要數月、甚至幾年的時間。而本次獲獎者中,哈薩比斯、江珀兩人領導的DeepMind公司推出的AlphaFold模型利用機器的自主學習,大大提高了預測效率。
2018年,DeepMind正式推出AlphaFold 1模型,并在第13屆“蛋白質結構預測奧運會”CASP比賽中,以接近 60%的準確率獲得冠軍;2020年,哈薩比斯和江珀提出了AlphaFold2模型,該模型能夠在廣泛領域進行蛋白質結構的預測,并且已預測出研究人員發現的幾乎所有2億種蛋白質的結構;今年5月,DeepMind和Isomorphic Labs 研究團隊推出了AlphaFold 3,同時登上《Nature》。據介紹,與現有的預測方法相比,AlphaFold 3 發現蛋白質與其他分子類型的相互作用至少提高了50%,對于一些重要的相互作用類別,預測準確率甚至提高了一倍。
在此之前,DeepMind就因旗下AlphaGo擊敗圍棋高手李世石而備受關注。從游戲轉變到生物領域,DeepMind在AI方面持續發力,在今年的諾貝爾獎中也“狂刷”了一波存在感。未來,哈薩比斯透露,AlphaFold 3將應用到醫藥領域中,利用細胞模擬等技術加速癌癥、免疫性疾病的藥物研發。
學科交叉成未來主流
從計算機科學獲得物理學獎,到AI技術獲得化學獎,今年諾貝爾獎的結果無一不彰顯著“AI for Science”的重要性。
9月28日,2000年圖靈獎獲得者、中國科學院院士、清華大學教授姚期智在騰訊聯合南方科技大學舉辦的2024年青年科學家502論壇上,就提到了利用AlphaFold對蛋白質折疊的三維結構進行預測的案例。他表示,目前人工智能最明顯的趨勢呈現兩方面:一是從弱智能走向通用智能,二是以“AI+X”為主的交叉學科賦能。
姚期智在青年科學家502論壇上
如今,AI正為千行百業賦能,“AI+量子”“AI+仿生”等多個人工智能與新興學科的交叉研究領域均有進展,如利用AI首次實現拓撲時間晶體,具身機器人擁有自主學習能力等等。“目前,生物科技、醫療健康、新材料等都在積極引進人工智能技術,以尋求顛覆性的科技創新,也見到了一些突破性的結果。”姚期智說。
此前,2018年諾貝爾化學獎得主、加州理工學院化學工程教授阿諾德 (Frances Arnold)也在一次演講中表示:“AI正在改變我們進行科學研究的方式,它增強了我們探索以前難以解決的問題的能力。”聯系諾獎的結果看來,作為工具的AI將繼續深入地影響更多自然科學領域的研究,學科交叉研究與復合型人才也成為未來的主流。
“這(結果)不僅意味著諾貝爾獎官方對當前科學前沿領域的緊密關注,也預示著AI的發展正從關鍵的突破期進入對社會具有更廣泛影響的新階段,它不能不被傳統社會的目光所注意,也必將被大眾所接納。”知名數字經濟學者劉興亮對此撰文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