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柏林6月18日電 通訊:當東西方智慧相遇——記德國“百科全書式”學者萊布尼茨對中國的研究
新華社記者張毅榮 黃燕
“我將在門上貼上標識:‘中國咨詢處’,讓每個人都知道,僅需通過我就能了解中國的最新動態。”1697年,后來成為普魯士王后的索菲·夏洛特收到的一封信中這樣寫道。
這封信出自德國著名學者戈特弗里德·威廉·萊布尼茨之手。因在數學、哲學、法學等多領域取得卓越成就,萊布尼茨在歐洲聲名遠播,被后世譽為“百科全書式”的學者。
萊布尼茨也是當時歐洲有名的“中國通”。他對中國的關注始于青年時期,貫穿一生。在他生活的17至18世紀,一批歐洲傳教士前往中國,西方對中國有了更多了解。
“17至18世紀,中國擁有傳奇的財富以及先進的藝術、文化、科技和醫學,這是進入啟蒙運動時期的歐洲人所渴望的,”德國漢諾威萊布尼茨大學科技史專家阿麗亞娜·瓦爾多夫日前接受記者采訪時說,“好奇心強的萊布尼茨也對中國充滿興趣。”
17世紀60年代,萊布尼茨開始大量搜集中國語言、哲學、地理等方面的材料,并與赴華傳教士們保持頻繁的書信往來。
1689年,萊布尼茨在與在華傳教士格里馬爾迪的通信中提出30個關于中國的問題,涵蓋天文、地理、醫藥、軍事、人文社會等各個方面,其中絕大多數與科技有關。“中國人觀察天的歷史是怎樣的”“人們修訂地圖的情況如何”“人參是否真的擁有巨大療效”“中國人掌握畢達哥拉斯定理嗎”“學習漢字有何捷徑”……
“萊布尼茨對中國的興趣更廣泛、深入。作為富有真正好奇心和開放思想的偉大學者,科學是萊布尼茨的激情所在。他特別注重西方同中國的知識和技術交流,甚至根據一份關于中國的旅行報告,發明了一種受中國技術啟發、用于銀礦開采的水平軸風車。”瓦爾多夫說。
1697年,萊布尼茨出版《中國近事》,轟動歐洲。書中主張歐洲人學習中國的實用哲學、開展歐洲文化與東方文化的交流。
“中國和歐洲代表了人類文化的兩個高峰,如果中西加強合作與文化交流,便可以達成完美和諧的世界。”萊布尼茨在書中寫道。
此外,萊布尼茨還發現,自己創造的二進制算術與中國《易經》中六十四卦圖存在一一對應關系。東西方文化穿越時空,心有靈犀般聯結在一起。
2006年,萊布尼茨誕辰360周年之際,德國頂尖理工學府之一漢諾威大學正式更名為漢諾威萊布尼茨大學。
瓦爾多夫說:“萊布尼茨的精神反映在學校‘全球性思維,跨領域研究’的校訓中。如今,學校約有1300名來自中國的教師和學生,這體現出萊布尼茨所追求的包容自由、開放科學和相互尊重精神。”